首页 > 头条 >

魅力陕西行!陕西民俗摄影协会深入宜君县

发布时间:2023-09-30 13:32:43来源:

点击全文阅读

梯田最早源起于西周的坂田。宜君地处黄土高原南塬。境内多山地,沟坡,平地较少。自明清时代直至近现代,荒坡地变梯田的改造,从3—5米发展到30—50米宽的层次递进的梯田。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此地宜君先民改造自然、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照。而那映衬在蓝天之下一层层蜿蜒铺开的梯田,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指纹。

毛主席说,人民就是上帝。那么宜君旱作梯田,就是世居于此的宜君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的美丽之景。它不但有春华秋实的实用之美,更有四季分明的自然之美。在这里,梯田是宜君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写照。是美丽田园里,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诗意画卷,是乡村旅游、城乡统筹的活水源头。更是活化文化遗产、造福乡村发展的世纪坐标。

如果说中国南方梯田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那么在陕西的北部,宜君旱作题田,犹如大地印在黄土高原的指纹,宛若天成。在陕西的南部,汉阴凤堰古梯田在汉江之滨涌现,于山水之间熠熠生辉。这一南一北、一水一旱。一个灵动俊秀,一个豪迈舒展,在秦岭山路和黄土高原上遥相呼应,互为映衬,是为陕西梯田文化的姊妹篇。

中华文明以农业为本,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具的进步。从远古时期的。焚林而猎,以火为主要工具,天然贝壳儿简易时期发展到后来的木石器、合成农具以及其后铁制农具的出现,每一步的发展演变都融汇了祖先的智慧,也将农耕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宜君梯田形成于明清之际,起初为在坡地上凿出由下向上3—5米层次递进的小垄。20世纪中叶,在农业学大寨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大潮带动下,梯田面积成倍增加。改革开放后,随着机械化农具的普及使用。每种梯田宽度增加至3—50米。2016年,县政府将宜君梯田列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陕西省文物局批准挂牌成立了宜君旱作梯田生态博物馆。

哭泉是传统的山区农业乡,宜君县治。清雍正版称,地饥民贫,输纳为奸。赋税正常不能上交,农业生产力长期落后,粮食生产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极为贫苦,丰年仅能糊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宜君人口增长迅速,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带动了宜君梯田面积的成倍扩大。其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纷纷来到宜君,为宜君梯田的开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记忆留在宜君。

解放前,宜君本地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不大。新中国成立初到1996年,当地推广品种小麦产品进行改良,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产量始终低下,自2005年全部改种玉米。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宜君县大力推广地膜玉米,亩产从400斤到2000斤,两次刷新全省玉米单产记录。创造了西北地区粮食高产的奇迹。如今,地膜玉米为宜君农业产业之首,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是本地农产品之大宗。除玉米外,核桃是主要本地经济作物。

宜君旱作梯田,是宜君人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自然、自给自足的伟大创举。其作为农耕文化的印记、民族智慧的结晶,全面阐释了宜君人民顽强拼搏的当代愚公精神。它是延安精神的传承延续,是干旱地区人类战胜自然的伟大杰作,是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代表,是黄土地上农耕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证。是文化遗产结合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的示范区。这镶嵌于山间的层层梯田,是人民的杰作,是岁月的年轮,是历史的印痕。更是今天美丽乡村的背景,是生态宜居的根基。

(责编: juanjie)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