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谁主沉浮!长平之战40万赵军投降背后的真相,非白起个人之功!

发布时间:2023-08-08 09:00:50来源:

谈起长平之战,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是:作为秦军主将的白起在取得战争的胜利后,竟直接坑杀赵国的四十万降卒。都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可白起这一战,就是四十万白骨,而如果再加上秦国丧失的二十万人马,那么便是六十万。

战争就是这样的无情与残酷。但让人不得不困惑的是,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虽然是败军之师,但却也是赵国的百战精锐之师,要知道兔子急了也会咬人,那么为何他们在被坑杀之时却不做任何抵抗呢?

长平之战的起因

要弄清楚这一切,我们还要从战争的开始说起。

到了战国后期,随着五国伐齐的告一段落。曾经强大的山东六国,现今只剩下了一个赵国能够与秦国掰手腕。所以对于有一统九州之志的秦国来说,与赵国必会有一场大战。只不过谁也没想到,这样一场决定双方命运和未来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竟来的那么突然。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隔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的韩王一下就慌了,当即派人到秦国表示,大哥你打我不就是为了我那一亩三分地吗,现在你别打我了,我把上党割让给你。

要说韩王这人虽然怂,但是也的确是有自知之明的。上党的战略地位虽然相当重要,但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守是不可能守得住的。不如直接顺水推舟把上党送给秦国,求一个一夕安寝岂不美哉。秦国一看这韩王这么懂事,自然不会有什么二话,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韩王表态了,要割让上党。秦国也同意了,愿意接收上党。但他们忘记了一点,他们没有考虑上党人民的感受。上党郡守冯亭更是直接站了出来表示,投降虽然可以接受,但是投降秦国,就两个字:没门!

当然,这可不是冯亭气势如虹,要以上党这一隅之地和整个秦国抗衡。他做了一个选择,他的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甚至还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但正是这个选择,无意间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而这对于赵国来说,那更是一个让他们所有人都悔之莫及的事情。

因为冯亭虽然没有听老东家的话向秦军投降,但他却向赵国投降了。要说韩国和赵国都是源自春秋时候的晋国,冯亭此举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投靠亲戚”了。

冯亭的这个举动,当时的明眼人其实都能看出来。这是冯亭想要祸水东引,要让韩国摆脱秦国的鞭策,让赵国也领略一下老秦人的铁拳。当时的赵王虽然不是什么明君,但他手底下也是还有明白人的。

平阳君赵豹直接就表示,冯亭这老小子就没抱什么好心,早不投降晚不投降,秦国人的大刀架脖子上了才想起我们赵国。这很明显是想让我们替他们和秦国人过两招。考虑到当时秦国的国力之强,兵威之盛,这简直就是去送人头。

赵豹这一番话,虽然没有让赵王醍醐灌顶,但却也让他如梦初醒。上党一地十七座城池虽然很诱人,而且眼看着就要到手,但被泼了这一盆冷水,着实让他迟疑了。而另个一个人的发言更是让赵王下定了决心,只不过赵王的决心是一定要接受冯亭的投降。

这个发言人叫做赵胜,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封号叫做平原君,没错他就是传说中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就表示,平时派大把的军队去攻城略地,都难以攻下一城一池,现在人家直接给咱们送十七个城池,这就是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啊。

长平之战爆发

在听了这一席话之后,赵王当即就决定要了上党。但他又转念一想,夺了秦国到嘴的肉,到时候秦国要是派白起来打自己咋整。对此平原君自然早有谋略,他表示白起虽然野战无敌,但我们有善于守城的廉颇根本不虚。

就这样,赵国接受了冯亭的投降。而赵王的忧虑也成真了,秦国果然派出大军要讨个说法,只不过秦国派出的大将并不是号称“人屠”的战神白起。

这一次秦国派出的大将是王龁。这个王龁虽然虽然在此前名不见经传,属于边缘人。但他一上场,就把老将廉颇打蒙了,廉颇不但接连吃了几个败仗,就连自己的副将都战死了。

不知道当初听信平原君建议的赵王,在得到这样的战报时是什么心情。说好的廉颇可以和白起抗衡呢?现在来了一个王龁就被打的节节败退,要是白起来了还不得翻天。

但廉颇作为老将,尤其在防御方面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眼看情况不对,他马上改变战略坚守不出,无论秦军如何叫嚣挑战,他都不做任何回应。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不就是当初司马懿对付诸葛武侯的办法吗?诸葛武侯劳师远征,他王龁也是劳师远征。司马懿打不过诸葛武侯,廉颇也打不过王龁。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翻版了。就这样,双方耗了起来,这一耗双方竟然对峙了三年之久。

这样一来情况可就和司马懿的不一样了,司马懿顶多几个月就把武侯耗走了。这王龁一耗就是三年,赵国就算是家里有矿,种田的农民都有金坷垃也顶不住啊。更何况他们并没有,而且战国时候都是全民皆兵,前线四十万的大军,实际上就是四十万壮劳力,没有他们这田也不好种,粮食自然就短缺了起来。

同样的,秦国这边也耗不住了。虽然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迅速增长了起来。但是这样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加上长途的给养运输,秦国家底就算再殷实也经不起这种折腾。这样下去,就算长平之战打赢了,秦国的国力也会被耗个一干二净。

所以秦国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廉颇避战不出,那么就让赵国派一个愿意真刀真枪干一场的人来。于是他们就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表示,廉颇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而且现在就要投降了。现在秦军最怕的人,就是赵国的马服子赵括。

其实这是一个很拙劣的计谋,廉颇虽然的确不是秦军的对手,但是投降还不至于,而当时的赵括虽然小有名气,但也不是什么一线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拙劣的计谋,赵王相信了。

他当即找来赵括问他,小伙子打败秦军你有信心吗?

不知赵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本就天生自信,他马上回应说,如果对方是白起,那么我有点虚。而那个所谓的王龁虽然能和廉颇有来有回,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就这样,赵括被委以了重任。

其实这也不是赵王蠢,随随便便就被秦国的反间计忽悠了。而是他早就看廉颇不爽了,败仗连连就算了,后来和秦军对峙,一耗就是三年。这么多年过来,赵国虽然还没有穷困潦倒,但离家徒四壁差不多也只有一步之遥了。他是实在没有办法了。

加之现在的赵国高级将领又青黄不接,多年前在阏与之战中打败秦军的赵奢(赵括之父)已经去世了,而让匈奴闻风丧胆的李牧还没成长起来。国内虽然有个名将乐毅,但他刚归附不久,还不足以让赵王彻底相信他。

赵括登场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劝诫赵王说赵括不可用。但当时的赵王,有且只有赵括了。所谓时也命也,也许就是如此吧。就这样,一个从未统领过大军的将门之后走上了他宿命中的战场。赵括来到前线之后,马上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了布置。他不但更换了大量的军中将领,同时还一改此前廉颇的防御战法,准备主动出击。

而秦国这边听闻反间计生效,当即作出了应对措施。那就是把前线的主将王龁换成了白起,但与赵国不同的是,秦国此番换将进行的极为低调,秦王甚至下令,如果有谁泄露了换将之事,那么就让他离开人世。

不得不说秦王的这一做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赵括直到身陷重围,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对手已经从他看不起的王龁,换成了让他有些忌惮的白起。

在赵军被围之后,可以说当时的战争天平已经发生了实质上的倾斜。秦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而得知这一消息的秦王更是振奋不已。他不但亲自来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而且下令,按照秦国的军功爵制,当地的所有百姓都升爵一级,并且征调当地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主为长平之战服务。

可以说,秦国这边已经做好了孤注一掷的准备。他们深知这场战争早已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问题,而是决定两国命运的一战。此战若胜,秦国东出将再无阻碍,而此战若败,那么自商鞅变法以来的所有努力,都将有付诸东流的危险。所以,秦王亲自来到了前线。

但赵国这边的人却似乎没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就算赵国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也已经没有办法了,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赵括及前线的四十万大军。

因为现在的秦国早已不是地处西辟的那个蛮夷之国,现在的秦国不仅强大,而且一两个东方六国已经对秦国造成不了什么威胁。当秦国真正的崛起之后,东方六国想要对付秦国,只能通过合纵之法,也就是联合其他的东方六国才能勉强对付秦国。

所以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说,向其他的国家求援是他们的唯一办法。但很可惜,这条路在开战不久就被赵王堵死了。在赵军初战失利后,赵王就听信楼昌的建议,派遣了使臣前往秦国议和。

而秦国则对此事大肆宣扬,营造出一种秦赵即将和解的氛围。此举果然大有效果,其他诸侯国纷纷信以为真,当他们面对赵王求援的使者时,全部都虚与委蛇。表面上有求必应,实际上却只提供除帮助外的一切支持。

战争进行到这一步,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悬念。秦国加上紧急从河内征调的士兵,战场总兵力人数投入已经达到了六十万人,从数量上来说,秦国就已经占据了优势。而从两军的形势来看,秦军也是占尽了优势。

战场上的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虽然主动对秦军发动了攻势,而且还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没想到这不过是秦军的诱敌深入之计,在赵军主力远离营垒之后,秦军准备好的两支伏兵,先是截断了赵军的退路,而后又将远离营垒的赵军主力分割成了两部分。

不得不说,经过胡服骑射这一军事变革之后的赵军的军事素养的确非同一般,就算陷入了这样的绝境,他们依然保持了相当的抵抗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进,部分缺少粮食和水源的赵军开始了自相残杀,以同伴的尸体为食。

赵括意识到,此时若不突围,肯定会被困死在这里。他先是组织被困的赵军主力突围,在此举失败多次后。他又想率精锐部队打开一个口子,让自己和部分人先突围出去,但此举不但失败了,而且让他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战败投降

赵括战死后,剩下的赵国大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而被困良久的他们早已丧失了斗志,所以纷纷选择了向秦军投降。就这样,一场决定了秦赵两国命运和中国以后历史的一场大战落下了最波澜壮阔的一幕。但战争并未因此彻底结束,如何安置这些战俘成了秦国最大的问题。

一般来说,当时处理战俘的方式有两种。要么带回本国为奴,将他们分流到各个地方,让他们成为本国人民的一部分。或者干脆一点,就直接把人放了。但经历过长平之战后,且不说秦国还有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这多出来的这四十万张嘴。就算有,那这四十万人,也根本无法进行分流同化。若是强行带回国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那么就这样把人放了?这自然也不可能。长平一战可以说让很多秦人都着实提心吊胆了一番,这可以说是赌上国运的一战,而此战的胜利更是来的相当不易。要是把这些人都放回去,赵国再把他们武装起来,和秦国再来这样一场国运之战,那么鹿死谁手可就犹未可知了。

所以,秦国只能是选择把他们杀了。关于这些投降的赵军为何面对坑杀而不反抗,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说法。而根据《史记》中的说法,白起是“以诈而尽阬之”。也就是说白起骗了投降的赵军,这骗的内容根据猜想大抵应该是:“赵军兄弟们,你们老实点,到时候我们会让你们分批回家的。”

为什么是分批呢?因为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投降的赵军并非是被坑杀在一处,而是分布在以丹河谷地(赵军被围困之地)周围,同时这些地方所发掘出来的尸骨表明,很多人是在被近距离格杀之后才被掩埋。

所以说,赵军并不是不抵抗,而是秦军实在是太不讲武德了。在此之前,也没什么人干过杀降这样的事情,更何况是这么大规模的杀降。所以当他们被分批次的带走,根本没有人会想到他们将前往的地方是死地而非故乡。

加之在赵括组织突围之前,赵军已经断粮了四十余天。就算他们当中有人发现了不对劲,想要做些什么,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白起之所以能够先降服而后坑杀这四十万的赵军,其实也并非是他一个人的功绩。他的胜利,其实是建立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强大国力和当时秦王对他的鼎力支持之上的。而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无数秦国老百姓为此付出的一切。

所以说,长平之战的胜利,并非白起一人的胜利。这是商鞅变法和秦国以及秦国所有百姓的胜利。

(责编: jiaxing)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