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雀巢奶粉问题事件:奶粉爆出质量问题

发布时间:2023-05-02 10:31:59来源:

雀巢奶粉问题事件:奶粉爆出质量问题(1)

举国震惊的“毒奶粉”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年。

国产奶粉的品牌形象,也在一夜之间轰然崩塌。

此前不受待见的进口洋奶粉,从此如同乌鸦飞上枝头变凤凰,一度成为“护航婴儿安全”的代名词。

但时至今日,饱受诟病的国产奶粉风平浪静,而所谓的洋奶粉,却频频陷入了产品召回的丑闻中。

果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雀巢奶粉矿物质含量过高;

德国市场紧急召回!

婴儿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奶粉是婴儿健康成长的基石。

如今,就连国际奶粉巨头雀巢,都开始将黑手伸向了婴儿。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雀巢在德国紧急宣布产品召回令:

一批恩敏舒氨基酸婴儿配方奶粉,因为矿物质含量过高,一旦儿童食用,可能会导致出现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

这批问题产品的批号为:80250346GA的400克恩敏舒氨基酸罐装奶粉。

而这并不是雀巢第一次召回问题奶粉:

早在2003年,雀巢就爆出过转基因奶粉事件,当时中国上海的朱燕翎,还一度以欺骗消费者的名义,将雀巢告上了法庭。

2005年,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因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2008年11月26日,雀巢奶粉被验出三聚氰胺。

而三聚氰胺,正是让中国乳业巨头三鹿走下神坛,将国产乳业带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的罪魁祸首。

……

都说国产奶粉不可靠,早在十年之前,光环环绕的洋奶粉,跟国产奶粉,无疑是八十步笑百步。

而雀巢最近的一次召回,仅仅发生在四个月之前。

在今年7月27日,智利卫生部发布警报称,雀巢NAN早产儿配方奶粉检测出细菌超标。

随后在智利卫生部的重磅出击之下,问题奶粉被迫召回,雀巢公司遭到相应制裁。

如今,频频爆发丑闻的雀巢,才四个月不到,就又爆出奶粉产品有问题。

果真是:记吃不记打。

召回产品不涉及中国;

“中外有别”已成惯例?

在德国召回问题奶粉的同时,雀巢宣称:此次召回并不涉及中国市场。

有没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

早在2010年,夏普宣布召回一款32英寸液晶电视,但不涉及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只允许更换零部件,而非电视。

无独有偶, 2016年三星旗下的手机突然爆炸,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已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但惟独漏掉了中国。

不仅仅是夏普、三星,许多洋品牌召回缺陷产品时,都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这似乎早已经成为国际通行惯例:

2016年4月,因制动踏板卡簧存在安全隐患,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召回问题车系,却不涉及中国市场;

2017年,因为旗下的抽屉产品倾倒,致一名男童死亡,全球家具巨头宜家紧急在北美召回1730万件问题抽屉柜产品,召回计划中,中国不在此列。

因为爽身粉致癌,遭到美国监管机构重罚的强生集团,近年来进行了五十余次产品召回,其中有48次将中国排除在外……

更绝的是,从2008年至2014年的六年间,日本东芝公司对旗下的笔记本、彩电、洗衣机、手机等产品,多次进行过全球范围的召回,但无一例外的都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

中外有别,洋品牌的双重标准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在加速进军中国市场时,却在质量产品召回中,屡屡将中国排除在外。

如今,作为国际饮品巨头,中国作为其全球范围的第二大市场,截至目前,雀巢对大中华区的直接投资已累计超过70亿元人民币,拥有33家工厂,在中国拥有约5万名员工。

而在全球经济形势恶化,雀巢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唯有中国市场一枝独秀,保持强劲增长。

换句话说,对于雀巢而言,中国市场很重要,但所作所为,俨然是:吃着中国的饭,却让中国消费者寒心。

一个个国际巨头,像欺负小孩一样欺负中国。

然而,让人无可奈何的是,面对不公,国人可能刚开始还会愤怒,但是一旦发现并没有任何效果时,慢慢就会在绝望中,变得麻木。

反过来又会助长国际巨头们的嚣张气焰。

在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中,缺陷产品召回:中外有别,俨然已成洋品牌的默认潜规则。

“中国除外”

为何屡禁不止?

事出反常必有妖!

拥有着14亿人的巨大市场份额,本该拥有着强大的话语权,但中国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却屡屡遭到漠视。

面对质疑,国际巨头们一句:符合中国标准,就能轻飘飘的怼到让你哑口无言。

是的,虽然我们不满、愤怒、甚至抗议。

但却无法回避:中国部分行业产品的国内标准,不仅远低于欧美标准,甚至就连最普通的国际通行标准都不够。

就拿食品行业为例,有些产品在国内销售前,经过食品卫生部门的安全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后,推向市场,进行大范围的销售。

但是同等标准的产品,从内销转向出口,却经常遭遇:因为产品不合格,而被退货的尴尬。

在某些行业,相对于欧美的产品标准,中国国内的国标却是远远不及。

以至于在日本出口行业,曾广为流传一条潜规则:一流产品在国内,二流产品往欧美,三流产品销亚洲,压仓底的产品高价卖给中国人。

最次的产品,高价卖给中国!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国标的标准也在逐渐提升,其中部分行业甚至超过欧美标准。

抛开国标因素之外,当然最核心的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

在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如果企业爆出质量丑闻,维权意识极强的消费者,不仅会果断向监管季候投诉,如果企业继续屡教不改,漠视消费者正当权益,还会被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最后不仅被判赔偿,还落得名誉扫地的下场。

换句话说,在强大的惩罚机制下,企业始终处在弱势的一方,丝毫不敢有逾越的野心。

但在中国,形势却完全扭转:

且不说,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被侵权,也多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怕麻烦心态;

也不说,即使投诉维权,向来喜欢和稀泥的消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单就说,即使维权成功,还要时刻担心被投诉企业的报复。

试问,性价比如此之低的维权,有谁愿意去以身试险?

结 语

响鼓必要重锤。

欧美企业对侵犯消费正当权益的畏惧,也并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市场监管的高压之下:无论是消费者保护机构,还是法院,甚至消费者自己,都联手抱团,对侵权Say,No!

中国作为全球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提高与市场地位相配的话语权,才是消费大国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对于监管而言,仅仅和稀泥,只能是适得其反,不仅无助于危机解决,反而会弱化消费者的来之不易的信赖。

不说像美国监管机构对强生爽身粉,处以313亿的巨额罚款,但是惩罚程度绝对要重到:让漠视规则的企业感到肉痛才行。

当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如果说,只要有企业胆敢对消费者权益漠视,甚至出现“全球召回。中国除外“的歧视性行动,消费者难道不能用自己手中的钞票投票?

假设所有的消费者集体抵制不消费,不用监管发力,企业立马会认怂,毕竟资本终究不会跟钱过不去的。

但问题是,很多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往往是:一个人一条龙,三个人却是一条虫。

要想彻底让雀巢的悲剧不再重演,只能说:维权尚未成功,国人仍需努力!

来源 | 财经三分钟(qgq1818)

(责编: wangluo)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