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为什么用“学富五车”来形容饱学之士?

发布时间:2023-07-28 13:11:35来源:本站原创

学富五车中的“五车”其实就是指五车竹简书。现在,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学问大、读书多。“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都是称誉学识渊博。

“五车”就是说有五车书。那么,先看看五车书到底是多少书?

“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庄子》成书在战国时期,先说说战国时候的车。《墨子·鲁问》中,墨子说,自己造的车,质量极好,可以“任五十石之重”。这话是极力说自己的车子造得好,超出一般。从墨子的自豪感可以看出,日常的车是载不了五十石(石又写成担)的。1957年和1960年在安徽省寿县分别出土了可以合为一组的带铭文的战国青铜器,叫《鄂君启节》。“启节”就是符节,是当时的关防通行证。《鄂君启节》记载了当时水运过关的规定,其中有“如担徒,屯二十担以当一车”,这话的意思是:如果用人挑担,二十担按一车计算。一担120斤,一车20担,就是2400斤;5车100担,就是12000斤,依杨宽教授的算法,也就合现在的重量6000公斤多一些。如果是现在,谁要是有6000公斤的书,那可算是不少了。

我们应该注意到,那时候书并不是用纸制的,而是竹子、木头做的简。这一来就不一样了。《汉书·刑法志》中记,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意思是,秦始皇白天审理案件,夜晚看书,自己规定处理公文的数量是一石(担)。也就是说,秦始皇一个晚上的阅读量是一石。这么一来,五车书又不算太多了。一晚上看一石书,一车书二十天也就看完了,五车书也就够看一百个晚上。对于有学问的人来说,这又根本不能算多。

为什么“五车书”又能形容“学问大”呢?

原来,“五车书”并不是说拥有五车书,而是写了五车书。“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装五车了,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其书五车”的“书”是动词,就是写。“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是说惠施所写的著作,而不是他读过的书,因为不可能惠施所读的书全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学识用车载量?有两个典故。

古人开始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方”,又称“犊”。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惠施 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很有才华,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说的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赞赏。

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五车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学富五车”的典故,反映了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于是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冲栋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

本义:五车书是写作的量,并不是藏书量。惠施到底是不是真的写了五车书,那也不一定,庄子在这里也是夸大了说:写得多,错的也多。后来只截取了“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加上后来纸的五车书也的确是很多,于是,误以为是惠施这人读了五车书。学富五车也就偏离了庄子的原意,从批评转向纯粹的赞扬,从“写”了五车书变为“读”了五车书。

(责编: xuehui)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