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身患重病的52岁女人小岛美奈远赴瑞典直播中安乐死!遗言让人泪流满面!

发布时间:2023-07-19 17:10:59来源:

日本广播协会NHK曾经在2019年播出过一部名为“安乐死”的纪录片,

讲述了身患重病的52岁女人小岛美奈远赴瑞典、一心求死的过程。


在日本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影响,

小岛美奈安乐死的过程以及临终的一句遗言让无数日本人为之动容,感动落泪。

小岛美奈在48岁时罹患“多系统萎缩症”。

这种病让她身体的各个系统乃至全身的肌肉都迅速萎缩,

且这种病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能够治愈。

小岛美奈自幼和两个姐姐一同生活长大,少时成绩优异,毕业于首尔大学。

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小岛美奈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男朋友,

突如其来的绝症让她失去了行动能力,全身插满了管子,甚至连大小便都只能在床上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小岛美奈萌生了自杀的想法。

她曾经试图将几条丝巾系成绳子,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却发现自己连轻生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同姐姐们交涉过之后,小岛美奈前往瑞典去接受安乐死。

仅仅需要30秒打开开关,就开启了结束生命的进程,

从清醒到死亡只需要4分钟,等到药瓶全部的液体都流入小岛美奈的身体之后,

她的生命也将终结在这里。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小岛美奈依然表示自己并不后悔,

并虚弱地向姐姐们留下遗言:

“我没有那么难受了,我很幸福,谢谢你们陪着我,下辈子还让我做你们的妹妹吧。”

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点,一直以来都是个很沉重的话题。

看着生命像抽丝剥茧般从我们的手中流逝,自己的身体渐渐不受控制。

从行动缓慢到只能躺在床上难以自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相比于死亡本身,无止境的痛苦更让人感觉到恐惧。

同时也是基于对于生命和人格尊严的尊重,很多人会选择安乐死。

这样一种相对体面和舒适的状态来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

在我国,安乐死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度成为伦理学和心理学争论的焦点问题。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安乐死是现代生死观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

安乐死所解决的并不是一个生与死的选择问题。

而是当病人在面临痛苦的时候是选择安乐死亡还是痛苦死亡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针对“死亡质量”的讨论,

哪怕是在对于安乐死的规范有较为完整体系的荷兰、瑞典等国家,

对于安乐死的批准也有较为严格的审批流程,

他们要求病人只有在所承受的痛苦极重、不可忍受且不可能有任何改善的情况下才能够适用安乐死。

自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常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等,

作为亲人很多情况下不能也不愿看着自己所爱之人主动地放弃生命。

加之我们一直以来对于“长寿”有着极为执着的追求。

但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认为,

在一些人的心目当中,生命的长度并不是其最优先考虑的第一位。

而活出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和价值感,增加生命的厚度和质量,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根据荷兰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在2020年的一项有关于安乐死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所有选择用安乐死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当中,考虑到是由于尊严的丧失的人占57%,

认为自己是在无价值地拖延等死的占46%,出于对生命的厌倦的占24%,

有其他方面考虑的占33%。

由此可见,在生与死这个重大抉择面前,

真正能决定一个人选择还是在于其内心的价值感、人生观和信念感。

如果仅从心理学意义出发,我认为安乐死代表了人最后一次积极地为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

选择自己人生的实现方式。

当一个人活着只剩下了无穷无尽地苟延残喘,

只在纯粹的医学意义上被定义为“还有生命迹象”,只能在痛苦种绝望地等待死亡降临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

安乐死或许能够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体面而有准备地离开人世,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于人性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敬重。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