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百科 >

高原生态“背锅侠”揭秘:半个世纪的人鼠大战、专家称泛滥也有好处

发布时间:2023-10-06 16:17:22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全文阅读

中国鼠害最严重的地区不是出现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鼠疫的东北地区、也不是老鼠长到42码鞋子大小的两广地区、而是青藏高原。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十几种不同的“鼠”在高原上横行、破坏牧草、影响整个高原的牧业发展。

其中危害最大的也不是我们熟悉的家鼠和田鼠、而是高原鼠兔、它属于兔形目物种、但是外观上和老鼠很像。

高原鼠兔©昆桑

根据一些自媒体人的报道、青藏高原生活着12亿只高原鼠兔、有些严重的地区、一亩地里有几百个鼠洞。

庞大的种群数量严重危害当地生态、最重要的是它们会抢食和破坏牧草资源、这是让人难以容忍的、所以灭鼠的号角从六十年代就已经拉响了、人们对待各种“鼠”又是荼毒、又是引进天敌的。

但是、在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人鼠大战”中、人类很少取得过胜利、哪怕是短暂的胜利都很少、特别是高原鼠兔、好像从来没有被打倒过、它依然每年都在扩张。

然而、这几年人们对待鼠兔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有些专家甚至认为鼠兔的扩张也不是啥坏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高原鼠兔的危害

高原鼠兔、又称黑唇鼠兔、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海拔3100-5100米之间的地区、现在所有这些地区、它们几乎都泛滥了。

其中青海是受害最深的、根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高原鼠兔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面积已经达到了500万公顷以上、占当地总放牧面积的近一半。

而在四川、甘肃的一些县、高原鼠兔的危害面积也占到总放牧面积的30%以上。

图:年降水量与高原鼠兔的关系(张卫国等、1999)

说青藏高原有12亿只高原鼠兔、这个数据肯定是子虚乌有的博眼球、虚构的、因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周期性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它是一段时间泛滥、一段时间又还好、有一个波峰波谷的。

但是、一亩地有几百个鼠洞还算属实(就是有点夸张)、因为每公顷(15亩)超过360个有效鼠洞才会被判定为鼠害严重区域、而在一些最为严重的区域、算上无效的鼠洞、一亩地有百八十个鼠洞不足为奇。

高原鼠兔是以家群为单位建立领地的、它们会在自己的领地周围持续数年不停打洞、然后逐年扩散、而且它们打洞很有讲究、会有栖息洞和躲藏洞之分、数量巨多、错综复杂。

这种疯狂的打洞行为是破坏草原生态的一部分因素、因为它会破坏耕层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而影响植被生长。

在高原上有一些偏黑的土壤、上面除了“鼠类”打洞留下的土丘外、几乎没有植被覆盖、这个被称为“黑滩土”、这就是打洞带来最严重的后果——不再适合植被生长。

另一方面、与许多小型哺乳动物一样、为了保持超高的新陈代谢、高原鼠兔的食量是相当惊人。

它们也以牧草为食、同样喜欢最多汁的部分、一只成年鼠兔一天的食量平均在77g左右、而成年个体的平均体重差不多就是140g左右、一天要吃掉体重55%食物(另外一种泛滥的高原鼢鼠更能吃、一天要吃掉体重80%的食物)。

这个食量是什么概念呢?

56只鼠兔对牧草的消耗量差不多就相当于一头藏系绵羊、如果高峰期真有12亿只鼠兔的话、对牧草的破坏还是相当严重的。

除此之外、它们还是许多疾病或者携带疾病的寄生虫的传播者、总之泛滥的话、肯定没啥好处就是了、不过这几年确实越来越多人觉得鼠兔泛滥也不全是坏事。

为什么说鼠兔泛滥也有好事呢?

在我们常规的印象中、大部分泛滥成灾的生物都是入侵物种、因为引入缺少天敌的新环境、最终让它们泛滥成灾。

但是、高原鼠兔是不折不扣的“土著”、它们的祖先——古鼠兔的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北缘被发现、距今已经有3700万年了。

可以说高原鼠兔生活在高原上的时间比人类要早许多、它们早已融入高原生态、但它们却在近代被认为泛滥成灾、这是耐人寻味的。

在以前、人们对这些鼠兔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我们认为是它们破坏了牧草、最终导致牧业受挫、造成经济损失。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原鼠兔只是一个“背锅侠”而已、它们的泛滥确实加剧了草原退化、但是给它们创造泛滥成灾的是过度放牧。

研究人员发现、在牧草生长良好的区域、鼠兔基本不会泛滥成灾、它们泛滥成灾的区域基本是那些牧草被破坏的区域。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高原鼠兔处在食物链的底端、它们在高原上有许多天敌、当地的几乎所有食肉动物都会以它们为食、甚至连棕熊这种笨重的杂食者都喜欢捕食鼠兔。

在牧草较高的地区、鼠兔的视野就会很差、这让天敌们更容易捕捉到它们、而那些放牧过度的地区、草原退化、鼠兔的视野开阔、一有风吹草动就可以迅速躲起来、不易被捕食。

可以说、它们正是乘着草原退化的东风才泛滥成灾的、是草原退化在先、而鼠害在后。

之所以有些人认为泛滥也不算坏处、是因为高原鼠兔已经成为一个“风向标”、它们洞穴的增加、就意味着放牧过度了、牧场已经出现不良情况了、预示着需要人工干预才行了。

知道了这层关系之后、其实治理鼠害、也已经不是一味地的去灭鼠了、真正治本的方法还是得想办法修复草原、避免过度放牧、草原恢复了、鼠害自然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治理。

可能很多人还有最后一个疑问、为什么灭鼠很难取得真正成功?

其实、持续半个世纪的“人鼠大战”早已经证明灭鼠的效果不是很好、顶多治标而不治本。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许多啮齿动物一样、高原鼠兔也是以惊人的繁殖速度而闻名。

只要条件合适、雌性鼠兔在每年4-8月会持续生产、一年可以生产2-5窝、每窝在2-7只幼崽。

在8月繁殖周期结束的时候、会达到种群数量的高峰、但是入冬之后随着食物的减少会淘汰掉一大批、那些刚出生的和老年的很难熬过冬天。

对于这些繁殖能力强的动物而言、来年的种群数量基本取决于当年的食物情况、而食物情况又取决于它们的种群数量、其它因素的影响都比较小。

人们“灭鼠”消灭的数量可能还没有它们因为食物和天敌死亡的多、很难真正影响到种群发展。

所以、要治理高原鼠害、还是要恢复生态才行。

(责编: xuehui)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