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百科 >

广东人自信文化:郑达谈崇洋媚外与广东人,探讨广东人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3-09-18 09:48:32来源:

点击全文阅读

9月17日,广东电视台资深主持人郑达在抖音上发表的一条视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并且很快就获得了数万网友的点赞、转发和评论。他在视频中解释为什么广东人不崇洋媚外的原因,他说:“我们广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道门,外来文化接触得早,但是我们广东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就从来不会卑躬屈膝,从来没有认为外国人有高人一等的感觉。”

郑达接着说:“回顾我们的近代史,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英国人、法国人全部被我们‘做低’,广东人为了抵抗英军,各家各户尽出,那是载入史册的,不会觉得你穿一套西装就高人一等,也不会觉得牛扒比我们烧鹅高级,广东人排队卖烧腊可以,排队买名牌包就少了,大家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祠堂永远屹立在城市中央。”

翻开我国的近代史,广东是当之无愧的反帝、反封、抗日先锋。1839年6月,钦差大臣林则徐下令在广东东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从此,广东人与洋人的梁子就结下了;1840年6月,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从那时候开始,清政府就被洋人打服了,但是广东人却从来都不知道一个“服”字怎么写。

1941年5月30日清晨,三元里村民揭竿而起,大家情绪激昂,古庙前誓师,誓要将英军逐出广州城。正所谓“一乡锣响,众乡响应”,5月31日,广州周边的村民纷纷前来支援,很快就集结103乡约15000人组成了声势浩大的“平英团”,当天恰逢倾盆大雨,英军的火枪皆哑,而村民则手持锄头、镰刀、长矛等农具乘势猛攻,最终迫使英军在6月1日退出了广州。

对于三元里抗英斗争,官网的评价是“此战谈不上是一场重大胜利,也无法改变英军在中国沿海抢掠烧杀的行为,更无法改变国家落败的结局”。看到这样的评价,其实真的挺气人的,然而不管如何,这便是广东人血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广东人对待洋人态度的体现。

19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从“一口通商”变成了“五口通商”之一,然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洋人却迟迟未能进入广州城内,更加不要说经商了。为了缓和局势,道光皇帝批准英国人可以在广州城区内游玩,然而时任两广总督的徐广缙却拒绝执行,他表示:“虽然我们的皇帝同意了,但是广州民众却不同意。”

对于当时的洋人来说,他们万万想不到,他们击败了大清的官兵,但是却被广东的老百姓拒之门外。为了进入广州,1956年,英国借助“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了1961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英国终于在广州沙面这个方便逃跑的地方建立了租界。

同为洋人租界,只要对比广州沙面与上海外滩就可以看出广东人对待洋人的态度了。广东人一直都以沙面租界为耻,甚至就连提都不想提到,再看上海外滩,那里不知道是多少人引以为豪的地方。最终,洋人明白到,想在广东谋求利益简直痴心妄想,于是他们都纷纷跑到了上海。

到了1925年,此时的清政府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帝国主义在我国的势力依然根深蒂固,为了声援“五卅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世界工人运动史上声势最为宏大的一场反帝大罢工,直接参与的人数多达一千两百万,历时长达一年零4个月。

1926年10月,为了配合黄埔军北伐,这一场史上空前的大罢工才宣布结束。在这次罢工过程中,当游行队伍经过沙面时,沙面租界的英国军警进行了排枪射击,造成了50余人被打死,170余人受重伤,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史称“沙基惨案”,对于广东人来说,大家都不会忘记这一场血债。

正如郑达所说的,广东人重视传统,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并且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无论经济发展到一个怎么样的高度,无论有多少高楼林立,祠堂才是广东人最神圣、最核心的文化所在,即使在享誉全国的猎德村,祠堂文化依然与这个时代完美地串联起来。

除了修建祠堂之外,修建烈士陵园同样是广东各地必不可少的大事,像南澳县那样,它是广东省唯一的一个海岛县,同时也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常住人口只有6.4万,然而这样的一个小地方同样不会忘记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烈士陵园。

(责编: jiaxing)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