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百科 >

古代冰殿胜过空调?古人避暑智慧大揭秘!

发布时间:2023-08-07 14:01:10来源:本站原创

 

今年我国大范围的高温天气,相信不少小伙伴都深有体会。

随着高温而来的,还有死亡率可达80%的热射病。

肉体凡胎难以抵挡高温的严酷,消暑降温成为了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吹空调、风扇缓解高温给身体带来的不适,也可以通过喝冰水、吃冰淇淋来舒缓身心。但是你知道吗,其实这些消暑方法,古人早就享受过了。

凉殿堪比空调房,冷风自带花香

扇子,可能是许多人小时候最先接触到的降温装备。既简单,又方便,无需充电,可以随身携带。小时候谁不羡慕电视剧里的主角,时刻手拿扇子风流倜傥,又或者穿着粗布麻衣,边吃着西瓜,边用蒲扇赶苍蝇,一派安逸景象。

扇子,作为一种优秀的纳凉工具,在我国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南朝庾肩吾的《团扇铭》中就有“武王玄览,造扇于前。班生赡博,白绮仍传”的诗句,在古人看来,早在周武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扇子。因为其扇动时会带来凉风,因此古人也称扇子为“摇风”、“凉友”。

而比扇子还要更高级的,便是凉殿。唐代时,宫廷里就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置了机械转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用一种类似民间水车的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水中的凉气送入殿中。不仅如此,还是用机械将水引到屋顶,然后让水顺着屋檐流下,形成人工水帘,隔绝暑气,让凉气进屋。

而到了宋代,凉殿更加豪华,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冷气,还在大厅和蓄水池中摆设各种花卉,让花香随着冷风进屋,芬芳满室。有皇帝带头享受,百官自然趋之若鹜,因此,不少官员都在家中建立私有的避暑设施,盛夏到来,屋内却没有丝毫暑热,反而如同深秋。这比现代的空调房来说,不仅降温效果更好、还更加惬意,环保,可谓真正意义上的“空调房”。

马可·波罗回意大利竟然是冰淇淋?

住的地方凉快了,吃的和喝的东西自然也要凉快起来。古人谓:“民以食为天”因此,从商代开始,就有富贵人家开始在冬天凿冰储存,用于来年盛夏消暑。那时候周朝专门设置了一个负责冷饮制作的职位,成为“凌人”。

再到春秋末期,诸侯都喜欢在宴会上饮用冰镇的米酒,《楚辞·招魂》中记载,“挫糟冻饮,酹清凉些”。说的就是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醇香清凉。

唐代出现了专门在冬天藏冰,夏天卖的“冰商”。“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可见当时所买的冰价之贵,普通百姓难以享用。五代诗人和凝在《花间集》中记载了这样一首诗:“暖金盘里点酥山,拟望君王仔细看。更向眉中分晓黛,岩边染出碧琅玕。”说的是一种名为“酥山”,用冰块制作的冰冻食品。文献记载,酥山底层为冰,上浇奶油、酥油调味,添加花朵等作为装饰。

到了宋代,随着冰冻食品更加普及,冰沙出现了。皇帝在三伏天,会给各位大臣赏赐一种“蜜沙冰”,也就是浇上蜂蜜,放上豆沙的冰。根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就曾因为“食冰太多”到了肚子,御医多方治疗无法后,招了民间民医杨介召入宫,用冰煎煮了大理中丸徽宗服下后,方才痊愈。

《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当时开封的冷饮种类繁多,会在各种饮品中加入冰块,如梅花酒、红茶水、紫苏饮、木瓜汁等等,相当丰富,堪比今日奶茶店中各种花样繁多的加冰果茶。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说的便是加了各种果汁和奶汁,放入冰块制成的饮品。

而冰淇淋的前身“冰酪”,则是元朝才出现的。蒙古族进入中原后,由于当时的元大都(如今北京)夏天太热,蒙古族喜欢的奶制品保存有难度,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就想到了一个方法,将牛奶放入冰块中保鲜,没想到这样做吃起来更加美味!后来忽必烈又试着在这样制成的“奶冰”中加入蜜糖、果酱等甜品,搅拌之后,凝成的冰就看起来像沙泥一样,又好吃又解暑。这也就是冰淇淋的前身——冰酪。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由于受到忽必烈的赏识,破例将这种冰酪的制作技术交给了马可·波罗,后来他也在《东方见闻录》中对此进行了记载:“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回国后,马可·波罗对冰酪技术进行了改进,但意大利皇室却将这项技术保密了长达300年之久,直到16世纪,意大利将这个配方和制作工艺转给了法兰西王朝,在1640年,这项技术又传入了英国,经过不断地改良,终于成为了如今耳熟能详的冰淇淋。

赏景能祛暑,心旷神怡

虽然有消暑“空调房”,但古人也依旧十分喜欢户外景色,而出门看风景,也是消暑的方法之一。宋代诗人葛元怀曾写,“晓荷乘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长阴,水边风最凉。”形象地描写了他赏景祛暑的场景,荷花、斜阳、树荫,各种景色交织在一起,凉风吹过,暑气似乎全都能消失。

陆游的《桥南纳凉》一诗,也描绘了在荷塘中徜徉的惬意。笛声随着清风袭来,夹杂着荷花的香气,月色下,这是怎样一幅惬意的场景。美景袭人,夏季也并非只有让人感到烦躁的酷热。

而在柳树的绿荫下钓鱼,不仅能休闲娱乐,还能修身养性。“渔夫之意不在鱼”,在乎的只是身处自然之中,凝神静气所能享受的片刻安宁。

品茶消暑,打坐弈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而品茗,也是古代人常用的一种消暑手段。

《本草纲目》记载,茶可以“祛痰热、心渴”,北宋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就曾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中饮,煮茗自忘归”,古寺静谧,让人心情平和,无需下河嬉戏玩耍,依靠煮茶品茗就能够忘记时间的流逝,可见茶的妙用。同时,品茶也被视为一种雅事,可见文人墨客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读这样的诗,都会觉得耳畔似乎有温柔的凉风吹过。

“心静自然凉”,除了茶水带给人们消暑的作用外,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神合一,对精神进行的调理,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古人也会在夏季通过打坐来让自己静气凝神,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平静,降低形体所感受到的酷热。

白居易就曾在《消暑》中描写了宁心化暑的场景:“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除了打坐之外,弈棋也是一种能让人静心的好方法,除了能让人益智健脑外,弈棋作为一种娱乐游戏,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烈日灼灼,但林荫清爽,在树下摆上棋局,下棋入神,不仅会忘记时间,还会忘记夏天的炎热。“对弈林荫下,存亡楚汉争。相拼忘万事,互见满天星。”暑气被棋盘之上的厮杀给屏蔽,无形中消弭,真是妙哉。

唯有“静”才能消除“热”,心神俱宁,清风自来,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中的妙趣“不期而遇”。

当然,古人还有其他消暑的精美用品,比如:光洁细腻,质坚清凉的瓷枕、光滑竹条编制的“竹夫人”、甚至是薄如蝉翼的“冰丝裀”等等,这些精美而富有奇思妙想的物品不仅帮助古人能惬意地度过炎炎夏日,也在中国的消暑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瑰宝。

(责编: xuehui)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