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百科 >

曹操一生中首次遇险,怎么逃脱的?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发布时间:2023-07-23 10:10:18来源:本站原创

东汉末年分三国,硝烟战火何其多?

豪杰纷纷皆涌起,其一便是曹孟德。

曹孟德即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我想,他在你我的心目中又是一位亦邪亦正、争议颇多的人物,然而,今天我并不是来评论他的是非成败,而是探寻曹操一生中的第一次遇险,此次遇险,他差点丢掉性命,也差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失去这位千古雄才,那么他又是如何逢凶化吉,得以逃脱的呢?《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又是如何描述和记录此次险情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部名著,一探究竟。

一、遇险起因

1、《三国演义》:董卓到达京师,废汉孝灵皇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随后,将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囚禁于永安宫。不久,在老贼董卓的示意下,由其谋士李儒用鸩酒灌杀了弘农王。

此事引起了满朝文武的极度愤慨,而此时任骁骑校尉的曹操,在一次酒宴上,自司徒王允处,借得七宝刀,并以献刀为名,欲刺杀董卓未果,而仓皇出逃。

董卓震怒之下,便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获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2、《三国志》:汉灵帝中平六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邀约到达京城,随后废黜汉灵帝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因而也至使京城大乱。

董卓深知,初到京城,根基不稳,且又做了废立大逆不道之事,为了拉拢一批人才,稳住局势,所以董卓上表汉献帝,推荐曹操为骁骑校尉,想和他共同商议朝廷大事。

然而,曹操却未接受董卓的好意,又怕遭到毒手,因而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逃奔老家。

二、遇险逃脱

1、《三国演义》: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途径中牟县,为官军所获,押至县衙,并被县令陈宫识破真身。

《三国演义》第四回,陈宫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陈宫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

二人经过一阵长谈,均有为国除害之志。于是陈宫亲自为曹操解开绑绳,并愿弃官,与曹操更衣易服,背剑乘马,逃归故乡。

2、《三国志》: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曰:“太祖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意思是太祖出了虎牢关,途经中牟县时,被亭长所疑,将他捉到县衙,县里有人暗中认出了他,为他求情才得以释放,逃回故里。

三、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1、遇险起因,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可以说大不相同,虽说都与董卓废黜汉灵帝,改立汉献帝有关,但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有种荆轲刺秦的感觉,怎奈荆轲一去不复返,而曹操刺杀失败,则凭借自己的机智,仓皇逃脱了。

《三国志》里,只有两句话记录此事,董卓为曹操求官,而曹操则改名换姓出逃。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小说与史书的截然不同。小说里内容的描写,有惊险、有悬念,更具可读性;而史书只是如实记录事实罢了。

2、遇险逃脱,演义与史实也是大不相同的。《三国演义》里,曹操被捉住后,在县衙里被县令陈宫识破真身后,经过谈话,陈宫似遇明主,于是弃官与曹操出逃。

而《三国志》里,曹操在中牟县被捉,只是因为有人认识他,为他求情,才被放逃回故里,里面根本没有陈宫。在《三国志•魏书》里虽有陈宫此人,却没有陈宫单独的传记。

两相对比,演义与史实似乎有所相同,都是被县令释放。只不过演义里是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史实中是因为熟人求情被放。

(责编: xuehui)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