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百科 >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除学生自身因素外,教师也应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7-20 14:11:55来源:本站原创

一、课堂沉默的表现

(一)回避教师视线,低头不语

教师在台上讲,台下鸦雀无声,这是中学课堂的常见现象。教师提问时,学生会有意低下头或者将视线由黑板刻意转移到书本、课桌、教室角落,避免与教师对视,唯恐“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被“抓壮丁”。

(二)隐藏自己,呢喃自语

中学课堂的另一种常见沉默现象就是呢喃自语,学生可以在回答互动性问题时小声说出自己的答案和观点,但是一旦老师指定自己为发言对象或正式提问时,就会默不作声。如习题课上,教师询问学生有哪一道题需要讲解,当别的同学陆续报出题号时,该生也会报出自己困惑的题目号,但是当老师讲到这一题目并追问“这道题是哪里想不清”时,该生就呈现沉默状态。

二、课堂沉默的类型

当课堂出现沉默现象时,教师往往认为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在走神、溜号。针对这一现象,应将其分为“参与性无言”和“游离性无言”来分析。

(一)参与性无言

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畏惧在众人面前讲话、发言,教师提问时,会立即做“鸵鸟”状,将自己隐藏起来,自由讨论发言环节也不会主动参与;他们也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只不过不愿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外化出来。此类课堂无言是“参与性”的课堂沉默,这些学生在沉默中可以获得知识。

(二)游离性无言

游离性无言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长时间无声并且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消极被动状态,即中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心中所想与课堂学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由此形成的心不在焉的沉默现象。

三、课堂沉默的成因

(一)学生因素

1.内心敏感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男孩女孩内心细腻敏感,分外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暂时不能正确接纳自己,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唯恐自己出糗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在这一心理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正常的师生互动时,会认为自己被全班同学关注着,害怕自己答错被教师批评,被同学嘲讽,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条件反射式的生理反应:脸红、结巴、手抖等。长此以往,学生愈加不喜欢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沉默现象加剧。

2.学习兴趣低下

中学生注意力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当课堂中学生课堂枯燥无味时,学生的思绪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

3.从众心理

中学生是从众心理较为显著的群体,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害怕遭到排挤或被孤立,因此常常随波逐流,言行举止彼此效仿。在大部分同学都在课堂上呈现无言状态时,其他学生担心自己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会被认为是爱出风头、追捧老师从而被孤立,或是担心自己发问会被认为智商低、理解能力差等。

(二)教师因素

1.教师权威性

现代教育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的做法还是让大家习惯性服从教师的权威性。学生习惯听讲、记笔记这种接受式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担心自己的自目提问扰乱教师的正常上课秩序。学生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害怕发言时表现不够完美遭到教师的批评或者责备。因此学生在没有十足把握情况下,

不愿轻易发声,宁愿保持一种“无功无过”的状态。

2.教学方式有待完善

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得到有效反馈,一是因为提问难度过大,超出学生己有知识水平,学生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得出确切答案。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还没有头绪时,教师就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自顾自地说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提问产生倦怠,不愿参与课堂活动。三是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不合理,比如提问过于频繁,整堂课教学基本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下缓冲时间,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刚上课时的亢奋状态很容易变为疲惫感,由此导致沉默局面。

四、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合理设置探究问题,问题之间要有相关性,层层递进,既要启发学生思考,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发给学生相关资料,可以是纸质的导学案,也可以是网课视频等;学生在课下先自学并标出自己的不解之处。课前教师收取纸条归纳总结,课上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练习。翻转课堂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己成为当下全球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川。因为所有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所以在好奇心的迫使下,学生会对这一课堂抱有极大的期待,求知欲会被激发,有效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效率,降低沉默现象的发生率。

2.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敏感内心

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降低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焦虑心理。教师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当师生地位平等时,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想要得到学生信赖,教师可以从提高个人魅力做起。比如在运动会上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项目;课下和男同学一起打篮球、踢足球;文艺汇演参与主持或者表演才艺,这都会在学生中狠狠地“圈粉”。学生崇拜老师、发自内心地接纳老师,自然会在课堂上与教师像朋友一样互动。

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塑造良好班风

教师需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明确课上主动发问、积极发言不是“哗众取宠”,也非“讨好老师”,而是一种正常并且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应该得到赞赏、值得效仿的良好学习习惯;其他同学不应该也不会因此而孤立该生。教师应正确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质疑问难的行为,帮助学生放下顾虑,勇敢表达。

4.沉着冷静,因材施教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当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切忌强行要求学生当众发言,避免引起青春期学生的反抗情绪和抵触心理。同时,可以利用“微信”作为媒介,打破时空局限性,为教师与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互动讨论的机会,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发展。

许多教师对课堂沉默现象有一定的误解,盲目追捧气氛活跃、热闹非凡的课堂。实际上课堂氛围的沉默与热闹都不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沉默课堂也可能是高效课堂,热闹课堂或许是无关话题引起的欢笑。有的教师因为自己授课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而沾沾自喜,却没有考虑到是否自己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总而言之,课堂沉默现象需要改变,因为无论是“参与性无言”还是“有理性无言”,都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责编: xuehui)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