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百科 >

当代科技常识|航空常识,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其他航天成就

发布时间:2023-07-20 09:35:10来源:本站原创

一、航空常识

(一)中国首个“中国航天日”

2016年4月24日。

(二)中国航天事业

起始于1956年,包含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

二、空间技术

(一)人造卫星

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二)运载火箭

我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了4代运载火箭研制。

第一代:第一代根据战略武器型号改进而来,具有明显的战略武器型号特点,解决了我国运载火箭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其运载能力等总体性能偏低、使用维护性差、靶场测试发射周期长、采用模拟控制系统。

第二代:采用有毒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采用了数字控制系统。

第三代:持续开展可靠性增长和技术改进,采用系统级冗余的数字控制系统;增加了三子级,任务适应能力大大提高;或为满足载人航天任务需求,增加了故检和逃逸系统,其任务可靠性大大提高;简化了发射场测发流程,使用维护性能得到了提高。

第四代: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环境友好;采用全箭统一总线技术和先进的电气设备;最大运载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航天器发射场

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个发射场。

(四)载人航天

1.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2.载人航天计划三步走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

3.神州系列成就

(五)货运飞船

天舟飞船任务目标:

1.与空间实验室配合,验证推进及在轨补加技术;

2.全面考核货运飞船的功能和性能;

3.在空间实验室配合下,开展货运飞船控制组合体、绕飞至前向交会对接、快速交会对接等试验;

4.支持开展空间应用及技术试(实)验。

“天舟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太空货运飞船,将成为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国目前为止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载人航天器,整船最大装载状态下的重量为13吨。

(六)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最终目标是在低地轨道由中国大陆自主建设一个常驻的60至180吨级的大型空间站。

2020年前后,中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首先发射核心舱,核心舱入轨后,完成平台测试及相关任务支持技术验证;之后分别发射实验舱I和实验舱II,与核心舱对接,组合形成空间站;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

三、空间应用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按照功能或应用分类:通讯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

(一)通信卫星

在地球轨道上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被称为“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

我国于1984年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命名为东方红2号。

2018年12月2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虹云工程技术验证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该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气象卫星

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2018年6月5日,我国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根据合作协议,H星将有效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气、气候监测能力。

我国10月29日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这是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将首次实现海风海浪同步观测。

(三)地球资源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是勘探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人造地球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有关地球资源的情况,对土地利用、土壤水分监测、农作物生长、森林资源调查、地质勘探、海洋观测、油气资源勘查、灾害监测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地球资源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导航卫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这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上,还首次装载了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截至2018年年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均可享受到北斗系统服务。

2019年5月1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9年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北斗三号第2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第21颗北斗三号卫星,也是北斗导航系统第46颗卫星。卫星入网后,将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的覆盖能力和服务性能。

四、空间科学

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科普站——“阿里天文台科普站”,11月27日在西藏阿里挂牌。“阿里天文台科普站”由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国家天文台协同配合,中国科技馆、西藏科协、阿里天文台和阿里地区共同实施。

五、其他航天成就

(一)“鲲龙”AG600

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2018年10月20日上午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施首次水上试飞任务。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将于2019年底完成第二阶段研发试飞工作。为了加快项目研制进度,满足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要求,今年航空工业将陆续投产4架AG600试飞飞机,加快适航取证进度。

(二)翔凤客机(ARJ21)

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支线飞机。2月22日12时08分,一架白色素雅涂装的ARJ21飞机从上海起飞,并于15时02分顺利降落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这是中国商飞向天骄航空交付的首架ARJ21飞机。本次交付标志着国产喷气客机开启商业运营新征程。

(三)翼龙I—D无人机

12月23日,翼龙I—D无人机按计划圆满完成首次飞行任务。翼龙I—D是我国首款全复材多用途无人机。

(四)东方超环EAST(人造太阳)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装置,其运行原理就是在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2009年,世界上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轮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站在了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端。2016年2月,中国EAST物理实验获重大突破,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2018年11月12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EAST近期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

(五)极目一号

日前在西藏纳木错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制的系留浮空器新技术正式应用,“极目一号”系留浮空器于5月23日凌晨到达海拔7003米的高度,是世界范围内已知的同类型同量级浮空器驻空高度的世界纪录。

(六)探月工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1月30日20时39分,嫦娥四号着陆器接受光照自主唤醒。此前,玉兔二号巡视器于1月29日20时许完成自主唤醒。两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经受极低温环境考验,安全度过首个月夜,我国探月工程首次获取月夜温度探测数据。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成功发芽。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计划已完成前两步,下一步将发射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2公斤月壤。

国家航天局2月15日发布嫦娥四号着陆区域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

六、海洋探索

(一)新海旭

2019年4月2日,我国最大的绞吸挖泥船“新海旭”号起航赴沙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帮助当地建设两个人工岛,开展航道疏浚作业。

(二)深海勇士

2019年3月10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三)蛟龙号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级,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

(四)“沈括”号

上海海洋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组建的“彩虹鱼”2018马里亚纳海沟海试与科考队乘坐“沈括”号科考船,从上海芦潮港启程,前往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将在全球大洋最深极——“挑战者深渊”区域海沟开展一系列深海装备试验和科考取样。

(五)海星6000

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日前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突破6000米,创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并在多个海域获取了环境样品和数据资料。

(六)雪龙2号

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8年9月10日在上海下水,并正式命名为“雪龙2”号,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责编: xuehui)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