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卦 >

金钱与真相:从韩剧《匹诺曹》探讨新闻伦理

发布时间:2023-09-19 11:38:29来源:

点击全文阅读

前言

《匹诺曹》是由韩国 SBS制作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讲述了新闻业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并用戏剧性的手法,对记者的道德和媒体的良心提出了质疑,引发了新闻业各方面的思考。

挖掘独家新闻,吸引观众,扩大新闻影响力,一直都是许多记者和媒体所追求的目标,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是记者成长和媒体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说起来没有什么不妥。

然而,如果记者一味地、过分地追求新闻的效果,忽视了新闻的本质内容,即事实,那么将会损害观众的知情权,造成观众的流失,同时也会对媒体的可信度造成很大的影响。事实是新闻影响力的中流砥柱,没有事实,新闻影响力就不可能产生。

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要想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公信力,扩大影响力,就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匹诺曹》一书中,宋记者的错误之处就是通过对事实的夸张、捏造来达到其新闻效果。

在其所在电视台收视率夺冠后的演讲中,她强调“最近在制作新闻时靠事实上的材料是毫无胜算的,其中就需要添加一些调料,但也不能破坏材料的味道”。这些观点表明她是一个事实和影响相结合的高调论者,从中反映了她制胜的法宝:报道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

从她一次又一次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如何肆无忌惮地夸大和歪曲事实的,在其他记者都是用客观的语言陈述事实的情况下,她却是用煽情的语言做出了媒体的预判。别的记者都是实话实说,可她却戴上了口罩,就是为了营造一种亲切感,却没有考虑到,当记者戴上口罩的时候,会给观众带来多大的灾难。

为了博取观众的同情,她可以从店里买鞋当素材,然后抱着一只鞋哭得稀里哗啦;尤其是关于洪水的报道,更是夸张到了极点,别的记者都是站在水里,就她一个人蹲在水里。为了扩大新闻影响力,宋记者不择手段,到了后来,当观众们发现她屡次作假后,她的报道和电视台的报道,就再也没有人相信了。

比如后来,在一次公共汽车事故的报道中,她被一群愤怒的观众用鸡蛋砸中了脑袋,最后她成了受害者,不仅是她自己,就连她所在的电视台,也被人骂成了“人造添加剂”。

在讲话中,她不止一次地强调,提高收视率的秘密在于影响力,这也是很多记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女儿崔仁荷愤怒地质问她,是不是太注重影响力了,而忽略了事实。其实,在观众看完这部剧之后,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了:记者们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扩大新闻的影响,可以肆无忌惮地抬高和扭曲事实,这样所产生的影响是虚幻的,是不能持久的,即使有,也只是昙花一现。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正确理解新闻事实及其影响,要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告知作用。只有观众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反之,新闻媒体如果是以新闻影响力为基础,以新闻影响力为基础,以新闻影响力为基础来加工事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或许在短期内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长期来看,一个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有一天会消失。

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过程中,往往会将事实置之度外,歪曲、夸大、捏造事实,有时候,为了一味地迎合受众,新闻从业人员甚至不惜制造假新闻,这些都属于违反新闻伦理、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在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的同时,媒体也承担着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销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因素的影响下,新闻从业人员开始与自己的职业道德疏离,这使得媒体的功能发生了异化,舆论监督变成了媒体逼视,与新闻伦理道德相违背。

在《匹诺曹》中,一场火灾引发了随后的一系列事件,从记者报道火灾事件的过程中,观众能够感受到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使得原本的舆论监督作用被异化成了媒体的逼视。对媒体来说,对突发事件进行采访报道,对事件背后的新闻进行追踪,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对事件进行舆论监督,这些都是媒体人应尽的职责,也体现了媒体的职能。

该剧中,发生火灾后,记者宋在接受采访时,将失踪的齐浩尚主观判断为是为了逃避责任而躲藏起来,认为是其家人在包庇他。于是,记者们开始了对齐浩尚一家的采访,当两个孩子走出家门时,一群记者举着长枪短炮对准了他们,以宋记者为首的记者们开始了尖酸刻薄的提问:“你父亲有没有联系过你?”“你父亲为什么不回家?”“你的意思是,你的父亲并没有做错什么?”“你的父亲还活着,所以你很高兴?”

当宋记者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之后,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刁钻了。首先,那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跟这件事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他们才是受害者(父亲生死不明),按理说不该承受这种压力,可是那个宋记者却如此咄咄逼人,逼着他们说出一些他们不懂的事情。

其次,记者们应该去找工厂或者警方才对,但是记者们却把话题转移到了齐浩尚的家人身上,按照传播学上的“舆论导向”理论,舆论导向会影响受众的想法,宋记者的这篇文章摆明了就是在指责齐浩尚,而舆论导向则是在指责他们的家人。

第三,从表面上看,宋记者是为了9个牺牲的消防员而要查明事情的真相,进行舆论监督。但是,其采访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再加上她的主观意志,采访角度的错位,就将舆论监督变成了媒体逼视。宋记者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质问着火灾中的受害者家属,以道德为理由对其进行了舆论绑架。

在这部剧里,齐浩尚的大儿子去找宋记者解释,宋记者让他说一些不相干的话,让所有人都误会齐浩尚一家,所以媒体才会隐瞒一些信息,制造出一个新的新闻。齐浩尚一家人去买东西被拒绝了,齐浩尚一家人也无法适应这个陌生的世界,最终,他的爱人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选择了自杀。

所以,传媒逼视给个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个人的生命。除此之外,宋记者还对齐浩尚一家人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比如他的大儿子说的很难听,比如他的小儿子跳崖后的画面,总之,关于齐浩尚一家人的报道太多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在强调消防队员在救火中失踪了,却没有人去追查事故的真正原因,也就是工厂起火的原因。

是设备老化、安全制度不健全、偶发故障还是普遍存在。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受众对社会事实的认知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但是,媒体逼视将公众的注意力从社会重要问题上转移开,破坏了社会关系的协调,从而阻碍了大众传媒对现代社会环境监督和社会协调职能的履行。

当谈到个人道德与新闻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普利策奖得主卡特所作的《饥饿的苏丹》,照片一出,记者非但没有赶走“秃鹫”,反而继续照相,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实际上,这一矛盾是新闻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二者之间难以取舍。

在这部剧里,编剧用冰面事件来表现这一矛盾,当实习生崔仁荷得到参加冰面事件的机会时,她很兴奋,但当她看到路人摔倒在冰面上的时候,她就会被同为实习生的徐凡潮搀扶起来,摄影师根本拍不到路人摔倒的画面,这也就意味着她错过了报道的机会。

她觉得自己不去扶那些快要倒下的人,良心上过不去,但电视台交给她的任务,她又没有完成。回到电视台后,她的上司训斥了她一顿,道:“新闻工作者见死不救,把事情做成新闻,把新闻公之于众,把这件事情公诸于众,这才是新闻工作者的见义勇为。

如果你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市政府的工作人员肯定会在那里放上除雪工具,居民们也会把自己家门口的雪扫掉,那些怕冷的人也会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走路,如果你只顾着砸煤渣救人,那你就错过了成百上千的人,明白了吗?”

之后,崔仁荷在上司的指点下,再次外出收集影像,并做到了不帮助路人。这一结果暗含着剧作者的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袖手旁观,造福大众。这显然符合穆勒的功利主义,也就是为大多数人追求最大的幸福。

另一些人则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认为记者应当客观地报道新闻,满足观众的知情权,但当记者向观众伸出援助之手时,观众的知情权已被侵犯。其实,记者在救人之后,还是可以继续报道的,观众们迟早会知道真相,只是时间问题。要知道,新闻工作者在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人。

所以,个人道德与专业操守,前者为先,后者为后。崔仁荷的上司说得很有道理,但记者们也有其他的办法,如果上司们看不见,那崔仁荷就是在辜负自己的良知,没有去帮助那些即将倒下的人。

此外,按照罗尔斯的“愚昧无知的帷幕”原理,他反对在民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即只关注多数,而不关注少数,惠实不至的现象。记者们不能用倒下的人来警告其他人,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拒绝。因此,对这类新闻的报道应尽可能寻求一个平衡点。

当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先遵循职业道德,然后再报道。

除了上述新闻道德之外,《匹诺曹》也从其他方面反映了记者应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

举例来说,两个电视台关于胖阿姨死亡事件的报道表明,记者必须抛弃刻板印象,摒弃过度推理,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胡乱猜测,要像剥洋葱一样,不断无限接近事实真相,这样才不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也不会引起观众的愤怒。

同时,对于男主人公所提出的受众应该看到、想要看到的新闻,他还告诫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一味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忽略了真正的新闻诉求。利益集团利用权力和金钱来左右新闻报道和控制舆论。而且,这两家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潜网”,这说明媒体的内部环境,以及编辑部内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责编: jiaxing)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