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卦 >

极速奇旅VS悠闲漫游!《心灵奇旅》教你享受人生美好

发布时间:2023-08-27 14:18:00来源:

点击全文阅读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新世界,被称为“生之来处”,也被称为“灵魂培训学校”。

为了构建出这个引人入胜的虚拟世界,必须找到它与现实社会的对应关系。

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是,在人类诞生之前,灵魂必须经过培训,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人格。

每个灵魂都具有不同的成分,充满了敏感、好奇、自恋和冒险的特质。

在人类的天性方面,一直存在着“白板说”和“天赋说”两个理论学说。

其中,“白板说”认为人生来时是一张白纸,所有的性格都是在后天形成的。

而“天赋说”则认为我们的灵魂、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已经编码进了我们的基因,“人类心灵是一块有纹理的大理石”。

很明显,这个故事从“天赋说”中找到了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石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呼应的想象时空。

故事中的世界观

在一个名为“生命的源泉”的世界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角色:普通众生的灵魂、管理者和灵魂导师。

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类似于一个通关游戏,灵魂需要借助导师的帮助,最终的目标是找到人生的“火花”,并收集徽章,以获得前往地球成为人类的资格。

为了寻找这个“火花”,在“万物之厅”中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如绘画、音乐、舞蹈、烹饪和运动,应有尽有。

对于这种游戏规则,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实际上它是对现实生活的引用,将现在生活中的经历转移到了前世中。

在这个名为“生之来处”的世界中,存在着一个被称为“灵界”的地方。

在这个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灵魂在徘徊,一种是进入了忘我状态的灵魂。

比如“风之月”,他帮助主角回到地球,而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肉身只是一个在路边转动广告牌的小丑。

另一种是被执念所困的灵魂,比如那些只关注交易的基金经理,整天盯着闪烁的屏幕和数字,眼神焦虑不安。

实际上,进入忘我状态的灵魂和被执念所困的灵魂非常相似,因为过于沉迷于忘我也可能是一种执着。

而主角乔正是一个处于忘我状态的灵魂,虚拟世界的“灵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心不在焉的时刻,灵魂可以重新回到肉身。

正是乔和二十二借助这个时机回到地球,才开始了他们的冒险旅程。

在探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时,“生之来处”还建立了一个基本逻辑。

因为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灵魂失去了感知的途径,无法完全将现实世界的体验转移到前世中。

比如,灵魂无法品尝味道,闻到气味,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概念上的体验。

灵魂和肉体的问题是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在历史上各个流派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伊壁鸠鲁派更加强调个人的肉体感受,追随感觉的引导,并发展为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而斯多葛学派则更加重视灵魂的理性,以灵魂对肉体的驾驭为重,并发展为禁欲主义。

无论是伊壁鸠鲁派还是斯多葛学派,灵魂与肉体都是一种对立的冲突存在。

然后,黑格尔提出了灵魂和肉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它们是理性作用的结果。

在处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时,电影并没有简单地将肉体视为一个容器,而是强调了肉体对灵魂的反作用力。

失去了肉体的灵魂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一切只是纸上谈兵。

相反,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简便,但同时也导致了完整生命体验的缺失。

语言取代了行动,思维取代了实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影被视为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它呼唤身体回归,成为一种时代强烈的声音。

视觉上的奇观想象

电影通过采用三维动画表现现实世界的视觉构建,而“生之来处”则以三维与二维相结合的动画风格呈现。

即使是三维部分也被简化,颜色更少,线条更简单,这种表现与电影主题中的从肉身(三维)到灵魂(二维)的降维相呼应。

这种手法丰富了电影的质感,当跌入“生之来处”的时空时,电影融合了几种不同风格的二维动画,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观,为其展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电影中,“生之来处”的场景设计以清爽的蓝色调为主,线条简练,笼罩着一层光晕,散发出神圣轻盈的氛围,犹如天堂般的感觉。

除了博物馆、书店等建筑物,其他元素都简化为抽象的山丘、树木、光晕和粒子,对现实世界进行了极简化的处理。

而在“生命大厅”的场景中,物品丧失了颜色,只有当灵魂与潜在的兴趣进行互动之后才显现出色彩,这也展示了从二维到三维的渐变过程。

相比之下,纽约城市则以典型的写实主义三维动画呈现,光线刺眼,车水马龙,嘈杂不堪,与“生之来处”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是写意,一个是写实。

生活理想态度上的差异

影片中,灵魂二十二号是所有灵魂中最难处理的一个,许多优秀的人类灵魂导师都试图帮助她,包括甘地、林肯总统、拳王阿里和特蕾莎修女等。

然而,她始终无法找到生命的火花,坚决拒绝前往地球成人,而且灵魂"二十二"的符号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种解释是来自中世纪塔罗牌的解读,塔罗牌一共有二十二张,象征着人一生的旅程。

另一种解释是她象征着约二十二岁的都市年轻人,是丧文化的代表。

尽管她博学多才,但对所有事情都没有兴趣,对人生持消极的遁世态度。

严肃的思想被拿来娱乐,伟大的思想草率地嘲弄,然而这种解构背后却带来了价值观的虚无,不关心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生活的恐惧。

在维多克的存在主义著作《追寻生活的意义》中,他深入分析了意义疗法的矛盾意向法的技术基础。

他指出,这种方法的实质来自于两个事实:一方面,恐惧会引发人们所担心的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过度的渴望使得人们所期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在电影《灵魂》中,角色二十二和乔正是在对人生意义焦虑的背景下展示了两种典型的态度。

与二十二那种对于人生的态度“不在乎”相比,主角乔对于人生的意义却是“太在乎”。

乔坚信爵士乐是他生命的光芒,只有实现他的梦想才能让他的人生有意义,他全心全意地想要回到地球,赶上那场注定会决定他人生命运的演出。

然而,当他最终完成演出后,他才意识到,他一直追逐的梦想变得空洞无物。

乔为了梦想而努力,又错过了什么?难道从小我们不是被教导要有梦想,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存在主义式提问,乔感到害怕人生变得没有意义,陷入焦虑和恐慌。

他执着于成为一名爵士乐手,认为只有获得掌声和名望才能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相反,他认为成为一名中学音乐老师,过着稳定的生活,追求爱情,珍惜家人,都是微不足道的“无意义”。

因此,乔是一个无法在存在主义意义上获得自由的人,一个被生命意义绑架的人。

用电影中爵士女乐手的比喻来说,他像是一条一心要去大海的鱼,却不知道自己早已身处水中。

通过一场地球冒险之旅,二十二最终找到了生命的火花,并获得了前往地球的资格,同时,乔也从梦想的幻灭中领悟到了生存本身的意义。

这种“当你想生活的时候,就有了生命火花”的神秘阐述实际上也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美学表达。

就像西西弗斯不断推动巨石上山一样,虽然人生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旅程,但沿途的风景依然美好,所以只要活着,就有意义存在。

电影中隐含意义

在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上,乔和二十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乔全心全意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希望通过音乐成名,实现社会阶梯的跨越,他可以说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

然而,二十二采取了一种消极退避的态度,她代表了东方出世哲学的另一种极端。

在他们共同经历的一次地球冒险中,二十二从一个封闭孤僻的人变成了一个开放、热情、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

而乔在实现梦想后,却陷入了巨大的虚无感,这暗示着美国梦的幻灭,并领悟到了“活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在乔的人生回忆片段中,他也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身边人的关注,并体验到为他人而活也是重要而有意义的,这也可以视为对西方个人主义普遍存在的批判性反思。

结论

在电影中,二十二在离开地球之前最后一个动作是凝望着手心飘落的一片树叶,这个场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乔在二十二离开之后也经历了同样的情景,这一细节富有东方禅意的美学表达,暗示着对生命的眷恋与领悟。

在中国文化中,树叶的象征在美学上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比如“一叶知秋”、“一叶障目”、“落叶归根”等等。

乔在电影结尾的独白,关于“活在当下”和“珍惜每个瞬间”,更增添了东方文化的气息。

除此之外,电影的创作者还巧妙地将一些东方元素融入到故事中,比如管理者杰瑞在统计亡灵数字时使用的是算盘。

(责编: jiaxing)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