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卦 >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发布时间:2023-06-17 17:43:24来源:

2023年7月22日—10月22日,台湾地区即将举办「一一重构:楊德昌」回顾影展杨德昌导演回顾影展,该展由「理性的灵魂:再见杨德昌」、「杨德昌的十大电影」、「特别放映」三大单元构成。透过电影放映、讲座活动、展示语录与创作文件,深入他的电影创作,也重构他的电影精神世界,同步与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回顾展览相互呼应,可谓是致敬杨德昌最全面、也最完整的影展!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导演杨德昌享誉国际,获奖无数,他充满现代性的电影被誉为精准的手术刀,冷冽地剖析现代社会中的疏离与虚伪,当然其中也有复杂的情与爱,还有那些也许穷尽力气都未能有答案的追寻——生命本身。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每次有人问我怎么会走上电影这条路的时候,我觉得这问题本身就很有趣,他们总是「电影这条路」,而且是用「走」的。这一点也没错,当时我是坐在一辆又宽又大又舒适的冷气车里,突然发现这车子不到终站是不停的,多么乏味的事呀!于是,我就从车上跳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我还是在走,走这条路。”1985年,从电脑工程转往电影创作的年轻杨德昌这么说。

时至今日,杨德昌那些不朽的电影作品,也还仍持续地在走,走这条路。

「理性的灵魂:再见杨德昌」

《一九零五的冬天》1981余为政杨德昌首次担任剧情策划作品

《浮萍》1981杨德昌

《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杨德昌

《海滩的一天》1983杨德昌

《青梅竹马》1985杨德昌

《恐怖份子》1986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杨德昌

《独立时代》1994杨德昌

《麻将》1996杨德昌

《一一》2000杨德昌

「杨德昌的十大电影」

《天谴》1972韦纳·赫尔佐格 Werner HERZOG

《蓝丝绒》1986大卫·林奇 David LYNCH

《发条橘子》1971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八又二分之一》1963费德里柯·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

《浮云》1955成濑巳喜男 Mikio NARUS

《曼哈顿》1979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我的美国舅舅》1980亚伦·雷奈 Alain RESNAIS

《乡愁》198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切腹》1962小林正树 Masaki KOBAYASHI

《钱》1983罗伯·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金钱》1928马赛莱·赫比耶 Marcel L’HERBIER

「特别放映」

《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与杨德昌》1993是枝裕和 KORE-EDA Hirokazu

《原子小金刚:宇宙的勇者》1964手塚治虫 TEZUKA Osamu

近年来,电影展览在全球艺坛崛起,各大博物馆与美术馆兴起一股电影导演、艺术家及策展人,以电影之名结合当代艺术展映的浪潮。比起偏重静态与档案式的传统展示手法,电影展览一方面侧重影片与导演在历史、美学及科技等面向上的重要成就;另一方面,凸显影片展映形态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美术馆的电影展览在展呈电影档案文物与史料时,箇中关键,在于如何重新视听化与形象化影片,让观众走入电影世界内,经验声、光、空间等造形向度,而在身、心理与知识等层面上重新认识电影。

举世皆知,杨德昌导演作为电影新浪潮健将,一生共有一部电视单元剧(《浮萍》)、七又四分之一部电影(由《指望》至《一一》),及四齣剧场作品(《如果》、《成长季节》、《九哥与老七:九七狂想》、《实验莎士比亚:李尔王》)流传于世。他以饶富创造力的影音美学及精彩绝伦的批判视域,凸显都市人的生活情状及对现代性的体验,表现手法总是大胆、慧黠及创新,由此赋予台湾电影在都市再现、性别权力、政治反思、历史暴力、社会变迁及多重媒介等面向上特有的时代形貌。当然,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杨氏对于建筑、音乐、绘画、文学、剧场等领域享有的特殊品味。

2019年,杨德昌导演遗孀彭铠立女士寄存一批为数上万件的导演档案文物,进行整饬与数位化工作。这批档案文物由日记至随笔、由信件至手稿、由照片至视听带,铭刻着已故导演各个生命阶段的特殊秉性与重要印记。为了让这些弥足珍贵的档案文物公之于众,致使杨德昌导演精神获得更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视听文化中心与台北市立美术馆携手合作,由台北市立美术馆王俊杰馆长及台北艺术大学孙松荣教授共同策划,彭铠立女士担任首席创意顾问,首次策划向这位崛起于「新电影」、立足世界艺术电影的台湾导演致敬的大型电影展览。此展以崭新观点,融合动画、摄影、装置、录像、剧场、声音等跨域形式展示其作品,让世人重新认识这位台湾电影大师的生命创作史及其时代,进而彰显他在世界影史的关键地位,乃至对未来世代持续性的影响力。

架置于上述背景,本次为期二日的国际论坛便设定「电影与美术馆」与「杨德昌的电影世界」二大主题,分别邀请荷兰EYE电影博物馆(Eye Filmmuseum)资深策展人Jaap Guldemond,及法国《电影笔记》前主编、知名电影学者Jean-Michel Frodon进行专题演讲。此外,亦组构「电影策展与展览」、「电影艺术与跨领域」、「杨德昌的电影革命」及「杨德昌的当代遗赠」四场座谈,邀集国内外具有丰富经验的策展人、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者、评论人、学者,及青壮世代电影导演,藉由对谈让我们更深刻理解杨德昌的电影艺术与他的时代,及美术馆对于动态影音艺术所展开的独特展呈与当代观点。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海滩的一天》工作照,杨德昌于拍摄现场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独立时代》工作照,杨德昌于拍摄现场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杨德昌绘制自画像作为其公司工作证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杨德昌漫画手稿,于高中时期

杨德昌:《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单纯讲述生命每个阶段

跟随杨德昌和《一一》穿越时空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2023年7月22日—10月22日,台湾地区即将举办「一一重构:楊德昌」回顾影展杨德昌导演回顾影展,该展由「理性的灵魂:再见杨德昌」、「杨德昌的十大电影」、「特别放映」三大单元构成。透过电影放映、讲座活动、展示语录与创作文件,深入他的电影创作,也重构他的电影精神世界,同步与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回顾展览相互呼应,可谓是致敬杨德昌最全面、也最完整的影展!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导演杨德昌享誉国际,获奖无数,他充满现代性的电影被誉为精准的手术刀,冷冽地剖析现代社会中的疏离与虚伪,当然其中也有复杂的情与爱,还有那些也许穷尽力气都未能有答案的追寻——生命本身。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每次有人问我怎么会走上电影这条路的时候,我觉得这问题本身就很有趣,他们总是「电影这条路」,而且是用「走」的。这一点也没错,当时我是坐在一辆又宽又大又舒适的冷气车里,突然发现这车子不到终站是不停的,多么乏味的事呀!于是,我就从车上跳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我还是在走,走这条路。”1985年,从电脑工程转往电影创作的年轻杨德昌这么说。

时至今日,杨德昌那些不朽的电影作品,也还仍持续地在走,走这条路。

「理性的灵魂:再见杨德昌」

《一九零五的冬天》1981余为政杨德昌首次担任剧情策划作品

《浮萍》1981杨德昌

《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杨德昌

《海滩的一天》1983杨德昌

《青梅竹马》1985杨德昌

《恐怖份子》1986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杨德昌

《独立时代》1994杨德昌

《麻将》1996杨德昌

《一一》2000杨德昌

「杨德昌的十大电影」

《天谴》1972韦纳·赫尔佐格 Werner HERZOG

《蓝丝绒》1986大卫·林奇 David LYNCH

《发条橘子》1971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八又二分之一》1963费德里柯·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

《浮云》1955成濑巳喜男 Mikio NARUS

《曼哈顿》1979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我的美国舅舅》1980亚伦·雷奈 Alain RESNAIS

《乡愁》198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切腹》1962小林正树 Masaki KOBAYASHI

《钱》1983罗伯·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金钱》1928马赛莱·赫比耶 Marcel L’HERBIER

「特别放映」

《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与杨德昌》1993是枝裕和 KORE-EDA Hirokazu

《原子小金刚:宇宙的勇者》1964手塚治虫 TEZUKA Osamu

近年来,电影展览在全球艺坛崛起,各大博物馆与美术馆兴起一股电影导演、艺术家及策展人,以电影之名结合当代艺术展映的浪潮。比起偏重静态与档案式的传统展示手法,电影展览一方面侧重影片与导演在历史、美学及科技等面向上的重要成就;另一方面,凸显影片展映形态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美术馆的电影展览在展呈电影档案文物与史料时,箇中关键,在于如何重新视听化与形象化影片,让观众走入电影世界内,经验声、光、空间等造形向度,而在身、心理与知识等层面上重新认识电影。

举世皆知,杨德昌导演作为电影新浪潮健将,一生共有一部电视单元剧(《浮萍》)、七又四分之一部电影(由《指望》至《一一》),及四齣剧场作品(《如果》、《成长季节》、《九哥与老七:九七狂想》、《实验莎士比亚:李尔王》)流传于世。他以饶富创造力的影音美学及精彩绝伦的批判视域,凸显都市人的生活情状及对现代性的体验,表现手法总是大胆、慧黠及创新,由此赋予台湾电影在都市再现、性别权力、政治反思、历史暴力、社会变迁及多重媒介等面向上特有的时代形貌。当然,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杨氏对于建筑、音乐、绘画、文学、剧场等领域享有的特殊品味。

2019年,杨德昌导演遗孀彭铠立女士寄存一批为数上万件的导演档案文物,进行整饬与数位化工作。这批档案文物由日记至随笔、由信件至手稿、由照片至视听带,铭刻着已故导演各个生命阶段的特殊秉性与重要印记。为了让这些弥足珍贵的档案文物公之于众,致使杨德昌导演精神获得更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视听文化中心与台北市立美术馆携手合作,由台北市立美术馆王俊杰馆长及台北艺术大学孙松荣教授共同策划,彭铠立女士担任首席创意顾问,首次策划向这位崛起于「新电影」、立足世界艺术电影的台湾导演致敬的大型电影展览。此展以崭新观点,融合动画、摄影、装置、录像、剧场、声音等跨域形式展示其作品,让世人重新认识这位台湾电影大师的生命创作史及其时代,进而彰显他在世界影史的关键地位,乃至对未来世代持续性的影响力。

架置于上述背景,本次为期二日的国际论坛便设定「电影与美术馆」与「杨德昌的电影世界」二大主题,分别邀请荷兰EYE电影博物馆(Eye Filmmuseum)资深策展人Jaap Guldemond,及法国《电影笔记》前主编、知名电影学者Jean-Michel Frodon进行专题演讲。此外,亦组构「电影策展与展览」、「电影艺术与跨领域」、「杨德昌的电影革命」及「杨德昌的当代遗赠」四场座谈,邀集国内外具有丰富经验的策展人、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者、评论人、学者,及青壮世代电影导演,藉由对谈让我们更深刻理解杨德昌的电影艺术与他的时代,及美术馆对于动态影音艺术所展开的独特展呈与当代观点。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海滩的一天》工作照,杨德昌于拍摄现场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独立时代》工作照,杨德昌于拍摄现场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杨德昌绘制自画像作为其公司工作证

一次对杨德昌的终极致敬

杨德昌漫画手稿,于高中时期

杨德昌:《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单纯讲述生命每个阶段

跟随杨德昌和《一一》穿越时空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责编: wangluo)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